Search

我坦言,健保署長今日投書對呼吸器的看法
#是有爭議的

"健保署將透過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我坦言,健保署長今日投書對呼吸器的看法
#是有爭議的

"健保署將透過大數據分析異常申報,以及透過醫藥專家的專業審查等方式,我們也鼓勵醫師視個案情況,與家屬討論在適當時機將安寧療護納入照護方案中,讓健保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。"

這是完全矛盾而且過於迷信大數據,也誤解安寧

舉個我看過的例子
在加護病房有小朋友用上無效葉克膜我也有看過
維持快一個月過去了,家屬就是放不下
都不知道小朋友的腦袋早就在抗凝劑下
腦袋恐怕出血到溶成一團了
是直到氧氣交換器壞掉才離開人間

請問這在大數據算不算異常?

就算大數據與專家人工雙重審查可以提升合理性

但是,只要你審查到異常後
你不敢 #把成本轉嫁到病人家庭,那就沒有用!

要不要積極治療,管你插管、呼吸器、洗腎、葉克膜
真正決定的不可能是醫療團隊
而是來自病人及家屬的同意

這個決定機制
若有無知或情感、以及其他社會性因素產生的浪費
在健保制度下,絕大多數仍是醫療方承擔

漲健保費,我個人覺得不合理
這代表制度的問題沒有被面對

讓健保樹立原則,#與無效醫療脫鉤,才是真正的出路

天天強調全民均建的歐洲
超過70歲的人,腎衰竭不建議洗腎,否則自費

在台灣政策擁有決定權的人,有沒有這種魄力?

--
另外,安寧可別當成節省資源的出路

還在插著呼吸器就不可能得到實質的安寧之外

安寧是一個積極的服務,減少不必要的痛苦也是有成本

緩和醫療外投入這麼多跨團隊心理師、宗教靈性與社區銜接服務

為末期病人量身訂作最舒適的治療方式
被講成是省成本的方法

難怪在台灣安寧走入社區有極大困難
推行這麼久,投身的基層人員也仍不足

--

最後的疑問,假設大家疾病分類碼都有精準key in

大數據在族群結構不變下,抓出異常是合理

但是我們已經見證人口結構的變化,台灣邁向高齡
疾病的族群型態也是與十年前不同
應該說,每十年就會變

你確定大數據收錄學習這些資料的過程
用過去判斷未來的包山包海,真的是法寶嗎?

樹立原則,讓賦予醫療人員有足夠裁量權
要更多的醫療可以,但是病方願意全部自己承擔
讓健保與無效醫療脫鉤,我認為才是出路


Tags:

About author
姜冠宇醫師的粉絲頁,分享從臨床及社會議題的看法、對話和互相理解
姜冠宇醫師的粉絲頁 整合醫學專科醫師,國際衛生交流與公眾事務經驗,盼能促進更多社會對話與理解。
View all posts